台灣企業在導入人工智慧(AI)方面,正經歷認知提升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轉變,同時面臨多重挑戰並朝特定趨勢發展。
以下就台灣企業導入 AI 的現況、面臨挑戰與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綜合說明:
一、 現況分析
- AI 認知顯著提升,但應用仍處初期:從 2022 年到 2025 年,台灣企業對 AI 的認知明顯提升,「Unknowing AI」(AI 認知缺乏階段)的企業比例從 45.5% 降至 39.4%,而「Conscious AI」(AI 認知覺察階段)則增長至 31.7%。這顯示 AI 相關知識正在企業間逐步擴散。
- 應用落地仍是關鍵挑戰:儘管認知提升,但從「知道 AI」到「用 AI」之間仍存在一道難以跨越的實踐鴻溝。目前仍有 七成企業未能跨越 AI 實際應用門檻,導入進程明顯受阻。
- 產業表現差異:
◦ 資通訊(ICT)產業的 AI 指數有所下降,推測是企業在實際導入 AI 後,進行內部資源盤點時,意識到資料整備、數據治理機制不足,或需要優化業務流程,導致評分較先前下滑,反映出從概念認知到實際應用的落差。
◦ 製造業、政府機關及其他產業的 AI 指數則顯著成長,主要受生成式 AI 熱潮帶動,使其對 AI 的認識與應用有所提升,這些企業多半仍在生成式 AI 工具的應用與探索階段。 - AI 應用想像單一:企業對 AI 工具的應用多半以「行銷應用與內容製作」為主(零售與服務業最高達 68.4%),但在產品開發與創新上的應用則相對較低(僅 5.3%),這凸顯企業對 AI 的應用想像可能過於單一,限制了其發展潛力。
- 高度依賴外部供應商:台灣企業在 AI 技術應用上仍高度仰賴外部供應商或現成的 AI 服務(45.3%),選擇自行開發 AI 模型(12.5%)或調整開源模型(15.1%)的比例較低,顯示內部技術自主性較低。
- 技術層面表現逐年上升:技術層面是唯一連續三年分數上升的面向,且為三個層面中分數最高。ICT 產業的技術層面在 2025 年創新高,尤其在內部資料使用和存取以及 AI 運算資源方面逐漸成熟.
二、 面臨挑戰
- 數位轉型準備不足:儘管對 AI 懷抱興趣,但在真正落實 AI 應用時,由於缺乏數位轉型基礎而窒礙難行。企業需要先建立良好的數位基礎,包括完善的數據治理、數位化流程以及內部 AI 人才培育。
- 缺乏 AI 應用策略:許多企業雖然知道 AI 存在,但不清楚如何有效導入,這涉及 AI 應用需要與使用場景、數據結合,並有清楚的問題意識。近五成企業尚未建立明確的 AI 人才發展策略,即使有策略也僅停留在提供相關課程,未與員工職涯發展連結。
- 數據治理不足:企業普遍缺乏對資料治理的理解與實踐,尤其在個資隱私保護之外。超過四成企業表示沒有或不確定採用 AI 準則。數據孤島現象嚴重,導致資料無法有效流通,難以支撐 AI 系統所需的完整資料流程與應用鏈。
- AI 人才短缺與認知落差:「缺乏相關技術人才」是 45% 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。企業對於 AI 人才的需求不僅限於技術能力,更強調找出適合用 AI 解決問題及評估 AI 適用與否的能力(45.4%),但普遍忽略專案管理能力。
- 目標效益難以量化:「目標效益難以量化」是另一個主要挑戰(36.2%),許多企業高層對 AI 的認知分歧與期望模糊,導致導入 AI 時對成效缺乏統一標準。
- 系統整合與資料品質問題:企業在導入 AI 時面臨資料量龐大難以整合、資料品質不佳無法支撐模型訓練的問題。此外,AI 與既有系統的整合也是一大挑戰,尤其許多企業的 IT 系統老舊且缺乏彈性.
- 裝置端 AI 認知不足,暗藏資安風險:約兩成企業導入裝置端 AI,但許多企業對「裝置端 AI」與「雲端 AI」的區別認識有限,誤以為所有運算皆發生於本地端,而實際上仍依賴雲端推論,可能增加資安風險。
- 組織文化阻力與領導層支持不足:員工可能擔心 AI 取代工作或增加負擔,產生恐懼與不信任感。若企業高層對 AI 價值懷疑或不願投入足夠資源,將大幅降低成功率。
三、 未來發展趨勢
- 強化企業韌性與軟體轉型:面對全球供應鏈震盪等地緣風險,企業需運用 AI 等先進資訊科技強化經營韌性,建立彈性及可擴展性的資訊架構。軟體轉型是勢在必行的趨勢,企業不應「為了 AI 而 AI」,而應從確立價值開始,並將 AI 視為推動組織流程再設計的引擎.
- AI Agent 的崛起與應用:AI Agent 能夠執行複雜任務而不需要人類的幫助,成為生成式 AI 最令人興奮的發展之一。早期應用企業已利用 AI Agent 進行藥物發現、客戶服務、行銷、程式碼編寫和研究。AI 代理將成為人機互動的下一個里程碑,從指令執行走向目標協作.
- 從算力到 AI 能力的提升:AI 的核心價值在於「能力」而非僅是「算力」,算力只是能力落地的載體。開放模型的崛起降低了 AI 導入門檻,促使產業對「AI 能力」的定義與價值產生結構性改變。
- 在地化與主權 AI:建立在地可控、能自主調整與優化的 AI 能力體系(主權 AI)至關重要。這包括自主算力、自主模型、建立創新機制,以及政策的落實。
- 聚焦終端 AI 與軟硬整合:將 AI 應用於終端裝置(On-device AI)是台灣的獨特優勢,可降低成本、部署彈性高、解決資安與機敏資料顧慮,成為中小企業轉型的關鍵跳板。AI 應用可以「在地」完成操作,既有效率又具隱私保障。
- 重新定義 AI 人才培育策略:未來需要培育跨域型人才,亦即既懂 AI 技術又能掌握產業實務的人才。政府政策應將邊緣 AI、混合式 AI、小型語言模型(SLM)應用導入技職體系與在職訓練課程。
- 資訊服務業轉型為關鍵推進者:資訊服務業者轉型是推動產業 AI 化的重要助力。具備產業專業知識的 AI 服務商將更具競爭優勢。政府應強化與 SI 廠商的合作,提升其 AI 開發與系統整合能力,以降低企業技術門檻。
- 分階段導航與實作導向建議:AI 導入應採取分階段導航(Unknowing、Conscious、Ready、Scaling),透過自我評估工具定位成熟度。建議從小型實驗(MVP)開始,聚焦單一流程、客戶或痛點場景進行概念驗證(PoC),取得早期成果,逐步擴展至組織轉型。
- AI 治理與風險管理的重要性:AI 治理已從「資料債」進入「制度債」時代,組織欠缺 AI 使用規範、風險框架與責任機制。企業需建立全面的治理模式,包括安全和隱私,並考慮風險分層的治理策略。風險管理應貫穿 AI 系統的整個生命週期,並邀請來自不同背景的領導者參與 AI 指導委員會。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也已發布金融業運用人工智慧(AI)指引,強調建立治理及問責機制、重視公平性、保護隱私、確保系統穩健性與安全性、落實透明性與可解釋性,以及促進永續發展等六大核心原則.


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