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puter-smartphone-mobile-apple-ipad-technology

量子靈魂:靈魂的科學解釋

Roger Penrose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。1990年代,他與麻醉學家Dr. Stuart Hameroff共同提出「量子靈魂」的理論,認為意識的本質是量子引力效應,存在於大腦神經元微管中的量子過程,並且「在人體死亡後,這些量子資訊會以量子形態離開身體,返回宇宙,也就是說,人的『靈魂』以量子形態存在並延續。」

Roger Penrose的主要觀點主要有3:
1)意識的本質並非純粹是經典神經網路電訊號的產物,而是神經元微管(microtubules)中的量子計算
2)量子態會在某種量子重力效應下發生「客觀塌縮」,而這個塌縮過程產生了意識經驗。
3)當人死亡時,微管的量子態會失去與生物系統的耦合,但量子資訊會以非局域(non-local)形式保留在宇宙,也就是所謂的「靈魂延續」。

儘管目前學界仍存在質疑,例如:生物環境不利於量子態長時間維持:大腦溫度約 37°C,充滿熱噪聲,量子相干很快被破壞(去相干時間在理論估計中極短)。
又或者質疑這個理論缺乏直接實驗證據。

在科學上這個理論有啟發性,但目前更多屬於假說而非可驗證的科學定律,其最大價值在於促進跨領域討論(物理學、神經科學、哲學),逼迫我們思考意識的可能物理基礎;若未來能在微管中觀測到穩定的量子計算,或能實驗證實量子重力與意識相關,那將是革命性的突破。
就哲學與形上層面,它提供了靈魂延續的「物理化說法」,將宗教、靈性觀與量子理論建立橋樑。但「量子資訊離開身體」並不必然意味著它保留了人格、記憶或主觀體驗,可能只是一種物理狀態的保存。

Categories: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